【年终盘点】2024 年,我们一直在「智能祛魅」|Digital Explorer#050
我选择「智能祛魅」作为 2024 的年度关键词
Editor’s Note
今天是 2024 年 12 月 30 日,您正在阅读的是第 50 期 Digital Explorer,本期是 Dailyio 2024 年最后一期内容,也是一期年终盘点的特别内容。
2024 年的数字世界注定与大模型或生成式 AI 息息相关,如果说年初我们还沉浸在生成式 AI 带来的惊艳之中,惊叹于其无所不能的潜力,那么到了岁末,我们或许已经开始更加冷静地审视这项技术的边界。
这期内容将从「年度关键词」开始,一步步梳理围绕大模型或生成式 AI 的各类工具与应用,既有年度模型推荐,也有年度大模型应用分享,还有一组我的数字工具清单分享。
本期为 Dailyio 会员免费内容,欢迎成为会员获取,最低仅需 10 元/年。
年度关键词:「智能祛魅」
如果说年初我们还沉浸在生成式 AI 带来的惊艳之中,惊叹于其无所不能的潜力,那么到了岁末,我们或许已经开始更加冷静地审视这项技术的边界。2024 年年末,我选择「祛魅」——或者更精准的说法「智能祛魅」——作为年度关键词。
这一年,围绕生成式 AI,整个科技行业都在经历一次全新的范式变化。从算力供应到应用开发、从传统行业巨头到科技创业新贵,从大国博弈的宏大叙事到个体工作职业的细微变化,生成式 AI 已然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
但舞台的另一面,年初我们对生成式 AI 的种种「神话」也在 C 端市场的一次次发布与 B 端市场一次次的落地尝试中被逐渐打破。曾经被寄予厚望的「AI 助手」并非无所不能,用户开始意识到其生成内容的局限性,企业也逐渐认识到 AI 落地并非一蹴而就。这种对 AI 魔力的消解,正是我们所说的「智能祛魅」。
个人工具层面,生成式 AI 不是万能药片,它不过是增强我们个人处理信息能力的小药片——就像阿司匹林,能缓解信息过载带来的「头痛」,但无法根治所有问题。
产业层面,基础大模型能力的跨越进入瓶颈期,而基础设施的投资与真正有价值的 AI 应用还在早期阶段。
社会层面,生成式 AI 当然不会取代人类,但它又在在悄然改变人类工作、生活的规则,例如,某些重复性工作被自动化,对信息辨别能力的要求更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智能祛魅」变得尤为重要,只有认清AI的真实能力和局限性,才能让我们厘清人与机器的新边界,避免不切实际的期待或过度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