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内容消逝简史及其文化挽歌|Deep Reading

「作者之死」的新形式。

数字内容消逝简史及其文化挽歌|Deep Reading

Editor’s Note

新的一年,Deep Reading 也迎来一些新的变化。

首先,我们将每天在 Dailyio 网站发布一篇长文荐读。与过去一周汇总的方式相比,每日推荐的文章更具即时性和针对性,同时也能更详细阐释文章主题与背景,更好激发读者的思考与讨论,您可点击这里查看每天推荐的长文。

其次,为了避免信息过载,我们依然会提供每周更新的 Deep Reading 邮件通讯,汇总一周来值得阅读的七篇长文,直达订阅读者的邮箱,确保您不会错过任何精彩推荐。

内容形式的变化不会影响 Deep Reading 一贯以来的立场与选题风格,我们将继续围绕「人机关系」的主线,发现、挖掘、整理不同语言、文化、意识形态里的观点与思考,为读者构建一个观察人机关系变革的全新视角

自 2020 年 2 月创刊以来,Deep Reading 已经生产了 177 期内容,分享超过 1200 篇精彩长文。在这个碎片化、视频化泛滥的时代,我们始终相信深度阅读的价值,「More Reading, Less Junk」,欢迎与 Deep Reading 继续同行,开启新一年的深度阅读时间。


这是一个内容爆炸却又迅速消逝的时代,我们身处其中,感受着前所未有的矛盾与焦虑。当 38% 的网页在十年间消失,当三分之一的地方新闻网站即将在 2025 年前消亡,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集体记忆与文化脉络的断裂。

科技媒体 Verge 上的一篇长文(链接、2024 年 12 月、18 分钟阅读时长)指出,数字内容的脆弱性正日益凸显,成为一个关乎文化传承与个体身份认同的严峻议题

作者以其亲身经历,揭示了数字时代创作者的困境。当作品链接失效、网站关闭,个人的创作轨迹变得难以追寻,这不仅是职业的危机,更是身份认同的消解。一句「我是谁,如果我的内容不复存在?」的质问,道出了数字时代写作者共同的焦虑。这是一种「作者之死」的新形式——读者无法找到作品,作者便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其文化生命

img

然而,这种消逝并非数字时代独有。人类文明的历史,本就是一部遗忘与留存交织的史诗。无数的剧作家、小说家、艺术家被时间的长河淹没,只有少数幸运儿如莎士比亚、狄更斯,他们的名字和作品得以流传。数字时代加剧了这种消逝的速度与规模。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衰、私人资本的介入、人工智能的崛起,共同构建了一个看似永恒却又极易崩塌的数字景观。我们一边享受着「互联网永恒」的幻觉,一边目睹着内容的迅速消亡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 AI 的「推波助澜」。当大语言模型吞噬并扭曲人类的创作,当互联网充斥着 AI 生成的虚假信息,我们面临的不只是文化传承的危机,更是真实与虚幻的边界日益模糊的认知挑战。作者将 AI 比作「有毒的藻类」,形象地揭示了其对人类创造力和文化生态的破坏性影响。这种「互联网中毒」现象,不仅侵蚀着我们当下的信息环境,更威胁着未来世代对历史的认知与理解。

img

在数字洪流的冲击下,我们该如何自处?作者在文末提出的问题,值得每个人深思:「我们是否应该接受整个职业和艺术追求的消失?」以及「谁在决定哪些内容应该被保留,哪些应该消失?」

面对数字时代的挑战,我们并非无能为力。正如作者所言,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数据命运」,可以主动备份、存档、发声。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共同思考并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可持续的数字文化生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数字洪流中留下真实而有力的回声,让未来的世代能够聆听、理解并从中获得启迪。这不仅是为了保存过去,更是为了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