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是魔法,还是铁笼?

在人文歌颂与算法铁笼之间,我们如何理解「计算」的本质?

代码是魔法,还是铁笼?

Editor’s Note

🗓️ 2025.10.30 | Issue#204

当一本书试图用「魔法」重新召唤我们对计算的惊奇时,我们该如何回应?是顺从这种浪漫化的叙事方式,还是追问:这份惊奇的代价是什么?

Samuel Arbesman 的《代码的魔法》是一封写给计算机的情书,试图将代码从工程师的工作台请回炼金术士的实验室。这本书的魅力不容否认——它为技术重新注入了人文色彩,让我们看到开源软件如同古代神话般的演化,看到程序员像巫师一样用咒语操控世界。

不过本期 Deep Reading 的价值,恰恰在于没有止步于这种对表层惊奇的感叹。

这篇书评提出了一个更尖锐的问题:当我们将代码浪漫化为魔法时,我们是否也在无意中粉饰了一种新的统治术?Facebook 的算法、TikTok 的推荐系统、无处不在的监控网络——这些才是当代最强大的「魔法」,我们不是施法者,而是被作用的对象。浪漫化的修辞,可能恰恰遮蔽了代码背后的权力逻辑与资本欲望。

这种批判性阅读,正是 Deep Reading 专栏的使命。我们不满足于复述一本书说了什么,而是要追问它没说什么、遮蔽了什么。我们要在人文颂歌与算法铁笼之间,寻找一种更清醒的理解方式。在这个由代码构筑的巴别塔下,我们既需要望远镜来欣赏星空之美,也需要显微镜来审视权力的地基

这是本月 Deep Reading 为Dailyio Premium 会员准备的思想盛宴。


Samuel Arbesman 这本有趣的《代码的魔法》(亚马逊 Kindle 商店)封面上(下图),一棵树正在发生奇特的嬗变。树的一半是数字化的,由像素化的点与线构成,仿佛星辰在算法的夜空中闪烁;另一半则是我们熟悉的有机生命体,有绿叶,有坚实的树干。一道几何网格将这两种形态分立又联结,完美地凝聚了作者的核心抱负:为看似冰冷、严苛的计算世界,重新注入一种失落已久的生命感——那种充满惊奇与人文色彩的感受。这是一封「写给计算机的情书」,一曲旨在为技术祛魅时代重新召唤魔法的颂歌。

img

本书提出的论点既富有诱惑力又颇具独创性。作者拒绝将计算仅仅视为一门工程分支或纯粹的功利性工具,而是将其提升为一种「至高的连接机器」,一门堪与语文学相提并论的新兴人文学科。昔日的语文学家通过对语言的考掘,贯通了历史、神学、考古与文学的广袤领域;如今的计算研究——当我们严肃对待它时——同样能成为一种「普适的溶剂」,将生物学、物理学、社会学乃至哲学熔于一炉。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正是作者带领我们进行的这场智识漫游:从代码与古老魔法咒语在形式上的惊人相似,到开源软件开发中的文本传承宛如古代神话的口传与演变;从模拟整个星球命运的宏大计算机模型,到我们自身可能就生活在一个巨大模拟程序中的哲学猜想。

贯穿这本书的核心命题,是作者反复强调的「惊奇」。他感叹现代人对计算机的普遍态度——要么视其为平淡无奇的背景噪音,要么怀着忧心忡忡的焦虑。他渴望我们能重拾一种孩童般的感受,就像初次接触 Commodore 64 或早期麦金塔电脑时的那种纯粹喜悦与惊异。为了唤醒这种感觉,他运用了全书中最核心、也最引人深思的修辞:代码即魔法。

img

在他看来,编程并非枯燥的逻辑堆砌,而是「思想晶体化的咒语」。程序员如同巫师,通过精确的语言(代码)在键盘上吟诵「咒语」,便能在屏幕上召唤出前所未有的生命——无论是生成一幅分形图像,还是驱动一个人工智能。代码,这种「浸润着力量的语言」,实现了人类数千年来通过神话与传说所讲述的梦想:用言语操控世界。作者兴致盎然地罗列证据:系统管理员口中的「守护进程」(daemons),软件设置中的「向导」(wizards),乃至黑客行话里充斥的「咒语」、「咒符」与「深层魔法」。他甚至援引奇幻小说,指出魔法往往需要遵循严苛的规则、应对意外的「边缘情况」,这与程序员面对 bug 时的处境如出一辙。这并非简单的类比游戏,而是一种深刻的认知重构:将代码从工程师的工作台,请回了炼金术士的实验室

这种浪漫化的视角最能打动人心。作者为非专业读者搭建了一座通往计算世界的桥梁,将令人生畏的术语与算法,转化为充满神秘与美感的文化现象。书中对开放源码的论述尤其精彩。作者没有纠缠于技术细节,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类似《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活态文本传统。古代神话在代代相传的复述与修饰中被不断打磨、丰富,像 Unix 这样的操作系统也在无数黑客的「口头传承」与代码分支(fork)中演化至今。一个软件项目,若有社群持续维护与贡献,它便是活的;若无人问津,便沦为琥珀中的标本,仅供考古凭吊。作者将软件开发置于人类悠久的叙事与知识传承谱系中,极具启发性。我们看到,冰冷屏幕背后跳动的,依然是社群、传统与创造力的古老脉搏。

img

然而,就在「魔法」这个核心隐喻上,本书热情的颂扬与我们所处的现实之间,出现了一条难以弥合的裂缝。当我们沉浸于这种智识上的愉悦时,一个关键的疑问也随之而来:将代码浪漫化为魔法,这种姿态本身会不会构成一种更微妙、更具迷惑性的「祛魅」?它照亮了代码的人文维度,但在多大程度上遮蔽了其背后冷酷的权力逻辑与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