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需要一份「现代数字笔记指南」?

关于笔记,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正确流程」或「正确答案」,我在这本小册子里所谈的思考、流程,不过是我自己这些年使用笔记工具的总结,仅仅是了解笔记工具的一个角度而已。

你为什么需要一份「现代数字笔记指南」?
Photo by David Travis / Unsplash

2020 年 6 月,我在「iPad Power User」会员计划里开设了一个名叫「现代数字笔记指南」的专栏,不定期发布自己对笔记工具的使用感受和思考,过去近两年的时间已经积累了二十多篇相关主题的探索。

为了方便订阅读者以及对笔记工具感兴趣的朋友快速找到这些内容,现在我把这些内容整理成了一个小册子(该电子书也是 Dailyio 付费会员专属权益,付费读者可通过这里获取)。

我个人一直认为笔记工具是当下数字时代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但我同样认为,笔记工具的形态,以及,不同用户对于不同笔记工具的认知与接受程度,也应该完全不同,所以,这个领域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正确流程」或「正确答案」,我在这本小册子里所谈的思考、流程,不过是我自己这些年使用笔记工具的总结,仅仅是了解笔记工具的一个角度而已。

这并不是一本「已完成」的电子书,而是一本不断更新的思考记录,任何购买这本电子书的读者,都会定期收到新版本电子书

1. 从认识笔记工具到认识笔记

这是「现代数字笔记指南」一开始就讨论的议题,在「如何理解笔记工具」里,我提出三个问题:

  • 为什么需要笔记工具?
  • 为什么笔记工具不是阅读工具?
  • 为什么笔记工具不是写作工具?

更进一步,我在这本小册子里还提出另一个问题:是否可以在诸如 Dropbox Paper 或飞书这样的在线文档产品上做笔记,换句话说,在线文档能否成为笔记工具

通过上述四个问题,希望可以帮助各位摆脱对于产品定位的误区,理解到笔记工具的本质是为了「加速用户思考」,这也是我对所有笔记工具的一些基本要求。

接着,我从宏观层面谈谈笔记的若干原则,这是接下来所讨论的话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快速记录;
  • 原子化;
  • 可链接性;
  • 从收集到生产;
  • 格式化;

这些原则涵盖了从笔记记录到笔记内部关系以及整理流程等方方面面,这里特别提一下「原子化」和「可链接性」,这两点会成为后续我在笔记工具使用过程中的核心原则。

2.Roam 以及最佳「替补」Tiddlywiki

Roam Research(以下简称为「Roam」)无疑是前几年最火的笔记/知识管理工具,作为 Roam 相对早期的用户,我已经放弃了这个服务,原因在于,我并不愿意将自己的笔记完全托管在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云服务上,我会花了较大篇幅谈谈 Roam 的创新本质,包括两个方面:

  • 不再追求笔记的收集与保存;
  • 展现出「信息/知识/内容再生产/再利用」的潜力;

总结来说,Roam 改变了笔记工具惯有的逻辑,通过创新的方式构建了一套原子化、链接化、可视化的笔记使用方式,从而提升了信息/内容/笔记再应用、再生产的效率。

沿着这个思路,我也意识到之前使用的 Tiddlywiki 完全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接下来我整理了四篇关于 Tiddlywiki 的内容:

  • Tiddlywiki 入门指南;
  • 利用 Docker 把 Tiddlywiki 搬到云上;
  • 认识 Tiddlywiki 的信息复用机制;
  • 自定义一个属于你的 Tiddlywiki;

Tiddlywiki 的功能非常强大,可自行设置甚至自己编写代码的空间也非常大,作为一个不会代码的普通用户,我只是根据自己的需求,通过检索 Tiddlywiki 官方介绍里的功能说明,一步步定制了满足需求的 Tiddlywiki,我也希望这些尝试能让各位读者了解到 Tiddlywiki 的潜力,并唤起对它的好奇心,这就足够了。

3.纯文本的笔记实践

我毫不掩饰自己是一个纯文本爱好者的身份,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思考如何把纯文本纳入到笔记流程里。

img

通过纯文本构成起笔记记录的起点,结合一些优秀(合适)的文本工具与云存储服务,可以整合为一个跨平台、低成本且不被任何笔记格式锁定的笔记流程。

比如利用 iA Writer 或 Metion 等优秀的纯文本工具,可以与 iCloud 形成一个「记录、备份、管理」的灵活机制,你可以在这份电子书里了解到详细内容。

再比如结合 Git,形成更好的笔记版本管理流程,我会详细分享如何将 Metion 应用到 Git 笔记流程,从版本化记录到文本管理以及内容之间的联系,Metion 的 Git 功能为基于 Git 机制的笔记流程提供了巨大帮助。

而谈到纯文本,就不得不提 Obsidian,在该应用推出 iOS/iPadOS 版本之后,我开始尝试将其纳入到我的笔记流程里,我的需求也比较明确:我有将近 2000 个文本文件(现在差不多已经 3000 个了),我希望通过这个工具以及延伸的插件,让这些文本文件产生更多价值,而不仅仅是存储成本。

所以,关于 Obsidian 的思考并不是「又一个 Obsidian 教程」,而是我从文本笔记管理的角度切入,初步探索了一下可能的方法,或许可以给各位一些灵感。

4. 更多内容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