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从「Inside」到「Outside」|AI Insider#231

生成式 AI 时代,大型机重获青睐。

英特尔,从「Inside」到「Outside」|AI Insider#231

☕ Editor’s Note

🗓️ 2024.8.8 | Issue#231

今天重点推荐以下新闻:

  • 英特尔,从「Inside」到「Outside」的 AI 迷途;
  • 月之暗面再获巨额融资,估值飙升至 33 亿美元;
  • 生成式 AI 时代,大型机重获青睐;
  • AI 浪潮如何影响印度 2500 亿美元的科技外包产业?

您可通过这里查看过往 AI Insider 的精选内容。


🔍 焦点

英特尔,从「Inside」到「Outside」的 AI 迷途

七年前,英特尔本可以以 10 亿美元换取 OpenAI 15% 的股份。这笔交易可能会改写历史,但根据路透社的报道,时任英特尔 CEO Bob Swan 认为生成式 AI 模型短期内难以商业化,最终决定不进行投资。

这不仅仅是一个错失的投资机会,更是一个战略洞察力缺失的典型案例。当 OpenAI 的估值飙升至 800 亿美元时,英特尔的决策失误变得尤为刺眼,上周公布的第二季度业绩更是导致股价创下 1974 年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市值首次跌破 1000 亿美元。

英特尔的困境源于其对 CPU 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就像诺基亚曾经执着于实体键盘,英特尔也固守着 CPU 的堡垒。然而,AI 时代需要的是 GPU 的并行计算能力。英伟达凭借其在游戏图形领域的积累,成功实现了从「玩家」到「AI 玩家」的华丽转身,市值一飞冲天至 2.6 万亿美元。

英特尔的多次 AI 尝试,从收购 Nervana Systems 到 Habana Labs,更像是一系列昂贵的「临终关怀」,而非真正的战略转型。这种处境令人想起柯达在数码相机时代的挣扎——明知变革势在必行,却难以割舍已有的利润来源。

当英特尔还在为其第三代 Gaudi AI 芯片欢呼时,市场已经用脚投票。英特尔预计今年数据中心业务营收 138.9 亿美元,而英伟达仅此一项就有望创造 1059 亿美元的收入。

英特尔的困境折射出一个更大的问题:在颠覆性创新面前,大公司往往表现得像是裹足不前的大象。这种现象在创新管理理论中被称为「创新者的困境」。英特尔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一场彻底的组织重构和文化革新。


💰 市场

英伟达的另类扩张

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英伟达凭借在 AI 芯片市场 90% 以上的份额迅速崛起,但这一成功也引发了全球监管机构的密切关注。欧盟、英国、中国和美国司法部都对英伟达展开了调查,关注其销售行为、供应分配和对其他公司的投资。

面对突如其来的监管压力,英伟达正在迅速采取行动。该公司去年开始在华盛顿寻找办公室,并雇佣了公共政策员工。今年,英伟达增加了第一位内部竞争法律师,开始制定应对策略。与其他科技巨头相比,英伟达应对监管的时间窗口较短,这给公司带来了巨大挑战。

英伟达不仅销售芯片,还提供复杂的计算系统。通过收购和自主开发,公司逐步掌控了AI供应链的关键部分,包括电缆、交换机和软件。这种垂直整合策略引发了对英伟达可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担忧。监管审查已经影响了英伟达的收购计划,未来公司在业务扩张时可能需要更加谨慎。

数据中心巨头 Equinix 上调全年业绩预期,AI 需求成增长引擎

根据路透社的报道,数据中心运营商 Equinix 于周三上调了其 2024 财年调整后核心盈利预期,反映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推动数据中心服务需求的强劲增长。

Equinix 预计 2024 财年调整后核心盈利将达到 40.7 亿至 41.3 亿美元,高于此前 40.4 亿至 41.2 亿美元的预期。这一上调主要得益于生成式 AI 技术的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寻求将 AI 技术整合到其产品中,并将工作负载转移到云端。

为了抓住东南亚市场的增长机遇,Equinix 上月还收购了菲律宾的三个数据中心。公司第二季度收入达到 21.6 亿美元,调整后核心盈利同比增长 4% 至 10.4 亿美元,显示出其在 AI 驱动的数据中心需求浪潮中保持了稳健增长。

AI 公司月之暗面再获巨额融资,估值飙升至 33 亿美元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中国大模型公司月之暗面完成了超 3 亿美元的最新一轮融资,估值达到 33 亿美元,成为国内「AI 新六小龙」中估值最高的企业。

本轮融资由腾讯等投资者参与。月之暗面自成立不到一年半以来已获得多轮大额融资,估值在半年内上涨 32%。公司目前团队规模近 150 人,较今年 2 月末的 80 人大幅增长。

尽管获得大量资金支持,月之暗面表示当前重点仍是提升模型能力,而非盈利。公司正在探索商业化道路,包括推出打赏功能和企业级 API 服务。然而,大模型行业普遍面临高投入、难盈利的挑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仍是一大课题。

生成式 AI 时代,大型机重获青睐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在人工智能主导的时代,诞生于数十年前的工业级大型机计算机正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银行、保险公司和航空公司等大型行业仍然依赖大型机进行高速数据处理,而且一些企业正在探索在硬件源头而非云端对交易数据应用 AI 技术

IBM 大型机系统总经理 Ross Mauri 表示:「每个人都开始意识到,将 AI 带到数据所在地比将数据带到 AI 那里更好。」这种趋势推动了大型机在 AI 时代的新应用。IBM 最新的 zSystem 大型机已能立即返回 AI 模型的结果,例如帮助保险公司准确预测向客户销售哪些产品。

尽管面临云计算的挑战,大型机凭借其每秒处理高达 30000 次交易的能力、可靠性和网络安全特性,在某些行业中仍然不可或缺。IBM 在大型机市场占据超过 96% 的份额,全球大型机市场在 2023 年价值 30.5 亿美元

未来,大型机可能会与云计算和 AI 技术进一步融合,继续在企业 IT 架构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如 Ponce Bank 首席执行官 Carlos Naudon 所说:「如果你在云端,你就要依赖亚马逊或其他运营该云的公司。」这凸显了大型机在某些场景下的独特优势。

网络安全初创公司 Abnormal 获 2.5 亿美元融资,估值达 51 亿美元

根据 Crunchbase 报道,旧金山的网络安全初创公司 Abnormal 近日宣布完成 2.5 亿美元的 D 轮融资,估值达到 51 亿美元。该轮融资由 Wellington Management 领投,Greylock Partners 等现有投资者也参与了本轮融资。

这笔投资使得 Abnormal 的估值比此前 4 亿美元的估值上涨了 28%。

自 2018 年创立以来,Abnormal 致力于使用机器学习和 AI 技术防止电子邮件和应用程序攻击,并发现危险账户。该公司总共筹集了近 5.46 亿美元的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Abnormal 还宣布其年度收入已经超过 2 亿美元。网络安全领域的投资热情似乎重新回归,根据 Crunchbase 数据,今年第二季度,网络安全初创公司共获得 4.4 亿美元的投资,较第一季度的 2.7 亿美元增长了 63%。


👨‍💻应用

生成式 AI 营销中的「翻车」案例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大品牌纷纷跃跃欲试,希望借助 AI 提升形象和竞争力。然而,在这场 AI 热潮中,不少企业因操之过急而陷入尴尬境地,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翻车」大戏,来看看 Fast Company 的梳理:

  • 玩具反斗城(Toys "R" Us)在戛纳国际创意节上展示了一则由 OpenAI 的 Sora 工具制作的 AI 生成广告,本想彰显品牌的创新能力,却因画面诡异而被批评「令人毛骨悚然」,甚至被 Fast Company 的高级编辑 Jeff Beer 直接斥为「令人发指」。这则广告不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引发了对 AI 取代人类创意的担忧。
  • 快餐巨头麦当劳(McDonald's)也在 AI 应用中栽了跟头。其 AI 驱动的得来速点餐系统出现严重错误,将顾客的普通订单误解为数百个麦乐鸡或加培根的冰淇淋等荒谬组合,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最终,麦当劳不得不暂停使用该系统,承认这项技术尚未成熟到可以大规模应用的地步。
  • 加拿大航空(Air Canada)则因 AI 聊天机器人提供错误信息而被判赔偿顾客。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航空公司竟然辩称聊天机器人是独立的法律实体,应对自身行为负责。这一荒唐的辩护不仅未能帮助公司逃脱赔偿,反而进一步损害了品牌形象。
  • 曾经享誉盛名的《体育画报》(Sports Illustrated)因使用 AI 生成文章并冒用虚假作者身份而陷入丑闻。这一事件不仅导致其运营实体的 CEO 被解雇,更严重损害了这家老牌体育媒体的公信力,成为品牌在 AI 时代需要保持诚实和透明的典型反面教材。

即便是 AI 技术的领军企业也难逃翻车:

  • OpenAI 的 ChatGPT 曾编造虚假法律案例,甚至在实际法律程序中被揭穿;
  • Google 的 AI 搜索则给出了危险的建议,如建议在意大利面中加入汽油;
  • 微软早在 2016 年推出的 AI 聊天机器人 Tay 更是因学习到种族主义和反犹太言论而在上线一天后就被关闭。

这些案例无一不在警示我们:在 AI 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企业在展示 AI 能力时需要更加谨慎。盲目追求创新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仅无法提升品牌形象,反而可能严重损害品牌信誉。在 AI 时代,如何在追求技术创新与维护品牌可信度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每个企业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AI 浪潮如何影响印度 2500 亿美元的科技外包产业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人工智能正在颠覆印度价值 2500 亿美元的科技外包产业,这个曾经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印度大型外包公司已经开始积极采用 AI 技术,并计划在整个业务中进行全面整合。然而,这种转型可能会导致大量工作岗位流失,特别是在呼叫中心等低端操作领域。WNS 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Keshav Murugesh 直言不讳地表示:「如果只是简单的联络中心服务,生成式 AI 很快就会取代这个人,就是这么简单。」

面对 AI 带来的挑战,印度外包产业正在积极寻求转型。塔塔咨询服务公司的首席技术官 Harrick Vin 强调,未来的工作角色将需要更高水平的批判性思维、设计能力和创造性问题解决技能。同时,AI 也为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代码生成、开发支持和定制化语言模型等新型服务正在兴起。

然而,对于许多求职者来说,AI 的崛起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24 岁的求职者 Pooja K.S. 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担忧:「即使能得到一份呼叫中心的工作,我也不指望能长期保住。ChatGPT 无论如何都会终结业务流程外包行业。」


以上就是今天「AI Insider」的所有内容,作为一档新栏目,我们愿意聆听您的所有建议,欢迎通过评论的方式告诉您的想法。

我们明天再见。